启境与华为乾崑“较真”造车 一场开启新境界的深度共创
作者:优责汽车网 发布时间:2025-11-25 12:46:11 阅读量:0

在汽车工业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产业边界的突破与重塑。而今,我们正站在智能化变革的起点。华为乾崑与启境的合作,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,旨在打造一款真正满足年轻用户需求的“Dream Car”。

启境汽车CEO刘嘉铭

启境与华为乾崑“较真”造车 一场开启新境界的深度共创-1

11月20日,启境品牌在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完成首次正式公开亮相。在这场发布活动之后,我们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、启境汽车CEO刘嘉铭,进行了深入的沟通,他们以近乎“解剖式”的坦诚,讲述了一场从理念碰撞到技术融合的造车实践。

左二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、左三 启境汽车CEO刘嘉铭

启境作为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,由广汽集团投资,华为乾崑深度赋能,命名灵感源自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提出的“开启新境界”。而“Make Difference”的品牌精神,恰恰呼应了这场合作中不断被提及的“较真”与“极致”,——这两个词,几乎贯穿了整场沟通会,也成为理解启境品牌内核的关键密码。

一场不被预设的共创

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靳玉志

“我们和启境从产品定义、需求分析、设计开发到测试验证、营销上市,全程共同决策、共同推进、共同负责。”靳玉志在发言中这样描述双方的合作模式。

这种“共同”,并非流于形式的战略协作,而是深入到组织基因层面的深度融合。在沟通会中,靳玉志毫不避讳地谈到合作初期的“火花迸溅”——从电池安全标准的制定,到车身降低3厘米却不愿牺牲内部空间的执念,再到数字底盘调校中“拍桌子、甩门而出”的技术争执。

启境汽车CEO 刘嘉铭

而刘嘉铭则用一句精妙的回应解答了外界对“华为是否强势”的疑问:“那要看你怎么理解‘强势’?”在他看来,华为对标准的极致苛求,恰恰是推动团队突破天花板的动力。“我们不单是教练,更是一起扛事的伙伴。好处很直接——启境是一个全新的企业团队,我们直接就用华为的理念来打造产品,而且我们十分适应这种打造极致产品的工作方式。”

这种“力出一孔”的协作逻辑,在组织层面体现为“合署办公、同频同步”,在流程上则引入了华为历经数十年验证的IPD(集成产品开发)与IPMS(集成产品营销服务)体系。从2024年11月30日双方签署深化合作协议,到2025年9月19日品牌正式官宣,再到首款车型完成设计定型与极端环境测试——启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,跑出了一条传统车企与科技大厂深度融合的“加速度”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嫁接,而是从诞生之初就凝聚了双方最高层的战略共识。2025年6月30日,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专程拜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,这场顶层会晤为启境奠定了“从诞生起就备受重视”的坚实基础。

不妥协的“Dream Car”产品哲学

“用户永远在做‘二选一’的妥协,”刘嘉铭在发言中直指行业痛点,“要酷炫造型就得牺牲空间,要极致操控就可能在智能化上差一口气。这就好比坐跷跷板,这头上去了,那头又被按下来。”

而启境的目标,正是打破这种“跷跷板逻辑”,打造一款“动感、智能、安全、好用全满足的Dream Car”。这个目标听起来近乎理想化,却在双方的“较真”中一步步变为现实。

为了在低趴姿态与乘坐舒适之间取得完美平衡,启境团队展开了一场“几毫米几毫米抠空间”的拉锯战。靳玉志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:当团队决定将车身降低3厘米时,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颠覆。

“如果只看车高,直接把车身压低3厘米很容易做到,但这会压缩内部空间。”靳玉志回忆道,“我们体验了市场上几乎所有同类车型,发现很多车在空间上其实并不满足用户要求。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造型好看而牺牲空间,对用户来说就没有做到真正的‘100%需求满足’。”

于是,双方团队开始了极致优化:压低座椅几毫米,在底盘上寻找几毫米的空间,优化前机舱盖设计,同时增大轮圈尺寸以保持整车姿态。刘嘉铭将这种设计哲学称为“美得有分寸”——既不因姿态牺牲实用,也不因功能放弃审美。“我们对底板、座椅、悬挂、顶棚进行重新构造,选用远超竞品的大规格轮胎,提升轮心。这一降一升之间,营造出最美的、蓄势待发的跑车姿态。”

在底盘调校上,双方团队曾因理念差异陷入僵局。“机械硬件是广汽的强项,软件算法是华为乾崑的专长,”靳玉志回忆,“但当两个‘强者’相遇,在重叠区域反而容易产生冲突。双方技术团队争执到拍桌子、甩门而出的程度。”

这场技术理念的碰撞,最终在咖啡桌上得到化解。靳玉志与启境董事长閤先庆决定暂停调校,让双方团队冷静下来重新梳理分工:启境负责底盘调校逻辑与硬件落地,华为乾崑专注软件算法与控制系统。这种基于各自优势的重新定位,让融合后的数字底盘引擎实现了“跑得稳、刹得准、转得灵”的操控体验。

“上个月我在襄阳试车场,和一位顶级试车师开了很长时间。”靳玉志分享了他的亲身体验,“无论在过弯、直道,还是各种工况下,这辆车都表现出‘超稳’的性能,已经达到行业最顶级水平。”

“在启境,安全不是配置选项,而是研发底线。”刘嘉铭强调,“我们深知安全没有上限,它永远是一座看不到山顶的高峰。我们宁可投入过剩的资源,也要保证万无一失的确定性。”在电池安全方面,启境以“史上最严新国标”为起点,叠加华为乾崑提出的144项安全设计要素与86项电池DV测试标准。这些数字背后是近乎偏执的要求:进水实验达国标96倍,盐雾实验为国标5倍,冲击标准为国标2.8倍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双方首创“四纵横耐久测试”,将湿热交变、高温高湿、振动、充放电四种工况叠加验证。“大家可能会问,现实中有这种极限状况吗?”刘嘉铭说,“但为了这万分之一的极限,我们愿意投入100%的功夫。”

靳玉志补充了一个细节:“当华为拿出这套魔鬼般标准时,他们还很忐忑,因为要实现这套标准要很高的成本,觉得我们会讨价还价。但在启境这里我们没有讨价还价,我们照单全收。”

智能是藏在座舱里的“情绪价值”

对于启境来说,华为乾崑的赋能覆盖全方面。面对当下消费主力年轻群对于汽车产品情绪价值的追求,靳玉志认为,应该落在造型、操控与安全的统一。“我们希望年轻人在这款车上既能感受到驾驭的澎湃,又能获得被守护的安心。不只是满足情绪价值,还要真正守护他的安全和舒适——这两点我们一定要同时兼顾。”

而刘嘉铭则透露了更多座舱中的“小彩蛋”。基于鸿蒙座舱的智慧大脑,启境打造了“城市胶囊”概念——在停车瞬间,车窗可变为静谧的私密空间,媲美头等舱的舒适与VIP厅的宁静。这一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用户痛点:送孩子补习间隙无处可去的父亲、午休时渴望一片天地的90后职场人......

“我们调研时有两个客户的声音非常打动我,”刘嘉铭分享道,“一位爸爸说,周末送小孩去补习,两堂课中间的时间让他很尴尬,回家太折腾,想找个地方坐一下都很喧闹。另一位90后说,午休趴在办公桌上睡会手脚麻木,很希望在车里找到自己的午休空间。”

这些真实需求催生了启境座舱的革新思考:“在这个卷到极致的时代,想找到一个自在放松的私密空间非常难。我们不光要把空间做大,还要把空间做活。”“开着省心,用着舒心,一眼惊艳,久处人宽”——这16个字成为启境智能体验的凝练表达,也定义了新一代智能汽车应有的情感温度。

从“第一款车”到“第一条新路”

2026年,启境将同步推出SUV与轿车两款车型,全系搭载华为乾崑“智能全家桶”——包括L3级架构、数字底盘引擎与鸿蒙座舱。

但对启境而言,产品的成功只是表象,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探索“传统制造业与科技企业融合”的新范式。正如靳玉志所言:“中国什么都能造,但问题在于是否能在每一件事上都具备较真精神,把每一个品类做到世界第一。”

汽车工业的每一次跃迁,都源于对旧有逻辑的打破。而今,启境正试图以“用户中心+极致品质+智能赋能”为三角支点,撬动智能汽车的下一个变革节点。

写在最后

“AI启新境,方寸有乾崑。”这句品牌口号,不仅是启境与华为乾崑技术共融的写照,也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从“堆料竞争”走向“深度共创”的隐喻。在机械与智能、美学与实用、安全与性能之间,启境拒绝妥协,选择了一条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的艰难道路——而这,恰恰可能是未来智能汽车真正走向成熟的唯一路径。

正如刘嘉铭所说:“我们不做让客户妥协的跷跷板,我们要做动感、智能、安全、好用全满足的Dream Car。”这条路注定不易,但启境,已经启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