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态电池临门一脚!4类企业争霸,买车换车必看
作者:优责汽车网 发布时间:2025-11-26 12:32:18 阅读量:0

2026年注定是固态电池行业的关键一年,量产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。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,首批国家标准即将发布,新能源汽车行业即将迎来“固态时代”。续航短、充电慢、安全隐患这些传统液态电池的痛点,都将被固态电池彻底改写。目前已有4类核心企业站稳脚跟,不管是买车还是换车,看懂它们的布局都至关重要。

第一类:动力电池巨头——技术量产双领先

以欣旺达、亿纬锂能为代表的动力电池龙头,凭借深厚技术积累和产能布局,走在了量产前列。欣旺达10月发布的“欣·碧霄”聚合物全固态电池,能量密度达400Wh/kg,循环寿命1200周,实验室样品更是突破520Wh/kg,未来续航1500公里不再是梦。其聚合物路线兼容性极强,90%原材料可共享现有产业链,产线改造后1-2年就能完成供应链重构,2025年底将建成0.2GWh中试线。

固态电池临门一脚!4类企业争霸,买车换车必看-1

亿纬锂能的“龙泉二号”全固态电池已下线,能量密度300Wh/kg,体积能量密度700Wh/L,重点瞄准高端装备领域。其1.1万平方米固态电池基地正在建设,2025年底一期投产,2026年底二期将实现100MWh产能交付,四季度还将推出下一代产品,进度扎实有序。这类企业技术成熟、产能明确,是固态电池量产的核心力量。

第二类:车企直投派——整车适配更精准

车企亲自下场布局,通过深度绑定或自建产线,让固态电池更快适配车型。东风汽车已建成0.2GWh中试线,350Wh/kg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9月量产上车,助力整车续航破1000公里,极寒环境下能量保持率超72%,远超传统液态电池。同时还在开发快充型产品,2027年底将中试搭载,500Wh/kg硫化物电池也已启动预研。

上汽集团通过收购股份绑定清陶能源,首款全固态电池“光启”将于2027年产业化落地。这种“车企+电池厂”模式能整合上下游优势,解决量产中的成本和工艺难题,清陶能源的生产线也将成为上汽新能源布局的核心。国轩高科则联合奇瑞推出“犀牛S”模组,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/kg,配套车型续航有望达1200-1300公里,准固态电池测试车已累计行驶近2万公里。

第三类:跨界合作派——场景拓展抢先机

部分企业选择跨界合作,既绑定车企保障订单,又拓展新场景打开市场。孚能科技与江铃汽车战略合作,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量产,将升级纯电动平台打造轿跑车型。同时还推出人形机器人专用全固态电池并送样,提前布局高端装备市场,降低单一依赖新能源汽车的风险。

卫蓝新能源则走出差异化路线,聚焦储能蓝海市场。其固态电池技术重点应用于新能源储能、电网调峰等领域,契合储能行业对高安全、长寿命电池的需求。随着储能市场万亿级扩容,这种避开汽车领域激烈竞争的布局,有望抢占细分赛道先机。

第四类:材料设备支撑派——产业链基石不可缺

固态电池量产离不开上游材料和设备企业的支撑,它们是产业链的隐形功臣。电解质作为核心材料,聚合物、硫化物、氧化物路线并行发展,企业不断攻克固固界面难题,提升电池性能稳定性。正极材料企业则研发富锂锰等新型材料,助力能量密度突破理论极限。

设备企业也在加速攻关,针对固态电池生产的特殊工艺,开发专用生产设备,降低量产成本。这类企业虽不直接面向消费者,但技术突破直接决定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度和成本控制,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。

最后给买车换车族的实在建议

作为老司机兼股市观察者,给大家提几点实用建议:

如果近期打算买车,不建议盲目追高。2026年量产初期,固态电池车型价格大概率偏高,且首批车型可能存在适配磨合问题。可以优先选择搭载准固态电池或有明确固态升级方案的车型,避免短期内车辆技术落后。

如果计划2027年后换车,可重点关注东风、上汽等有明确量产时间表的车企车型。这些车型技术更成熟,价格也可能随量产规模扩大而下降,续航和安全性都能得到质的提升。

还要提醒大家,固态电池行业仍面临技术路线未统一、成本偏高的问题,规模化普及还需时间。买车换车时要结合自身需求,不要过度迷信技术参数,综合考虑性价比、售后保障等因素。

声明: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,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,供大家交流讨论,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。请大家别盲目跟风,盈亏自负!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。投资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,做好风险控制才是关键,希望大家都能理性决策,选到适合自己的车型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