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二手车市场的乱象,真是让人看得晕头转向。
尤其是“零公里”二手车,几乎成了行业的“新宠儿”。

你可能经常听说,似乎买辆“新车”,买了个二手车差不了多少,但背后暗藏的操作,却远比表面复杂。
是不是觉得,买车像在踩坑?

其实,很多人都被这些“套路”坑过,今天就来揭露点行业“潜规则”。
先说说“零公里”二手车的爆炸式增长。
数据显示,这种车型在2024年比去年多出了40%,尤其在新能源市场火得不行,占比高达65%。

一些豪华品牌也不甘落后,直接用公司资源,一批一批地“回购”自家车,再低价抛入二手市场,既保持了品牌面子,又冲销量。
折扣也变得“越来越亲民”——比去年少10%的利润空间,甚至出现过6折低价抛售的情形。
库存天数更短了,从传统的45天,缩短到15天,说明市场对这些“新车二手车”都习以为常,可背后藏的门道,却让人不舒服。
再看看车企和经销商的反应。
这几年,很多大品牌开始松绑原先死板的考核体系,把批发量比例降到最低,更重视零售成交。
但是,大部分经销商还在“压货”。
调查显示,有接近六成的经销商反映,厂家还在压库,把车堆在仓库里卖不上,空仓时间越长,库存越重。
其实,很多车企搞的“操作”就是成立私房“员工购车俱乐部”,用优惠名义,偷偷将车辆转给自己人,再倒卖到二手市场。
还有一些经销商,专门设立二手车公司,将卖不出去的新车,摇身一变,变成了二手车。
这一套,单个门店一个月能消化15-20辆车,但亏的钱也不少。
平均每辆亏1.2到1.8万,折腾这么多,的确让利润变得极不稳定。
除了“内部操作”,出口市场和政策套利同样“暗流涌动”。2024年数据显示,我国二手车出口翻倍,增长210%。
其中,“零公里”二手车成了主角,占比高达85%。
这些车大多销往中亚、中东和欧洲,国内市场价格反而比海外还便宜20%左右。
这次“出海”背后,藏着不少“潜规则”。
宝马X6最低售价:58.99万起最高降价:23.6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.20懂车实测空间·性能等车友圈5.2万车友热议二手车3.65万起 | 440辆比如,差异化补贴政策:在补贴多的地方买车,马上在政策少的地区上牌,转手变现。
有些地区为了“刺激消费”,还发放消费券,买车梭一遍,补贴就到手,然后快速变现。
检测发现,部分地区还非法套用补贴,涉及金额超过五千万。
这些操作对市场的压力,逐渐变得明显。
消费者越来越偏爱“零公里”二手车,调研显示,有65%的准买家愿意选择它们而非4S店的新车,导致传统二手车销售渠道压力倍增。
行业数据显示,普通二手车的库存周期也随之变长,从去年的45天变成了60天,意味着存货积压严重。
保险公司开始调整保障方案,对零公里二手车的保费降低幅度变小,贷款政策也趋紧,首付比例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。
这一系列变化,无疑会让这些车的残值体系受到冲击,品牌三年保值率也普遍下调。
而监管方面,最新的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布局。
部门在制定新规,将批发和零售数据区分统计,追查“异常过户”行为。
行业自律公约也陆续落地,23家大品牌签约自清——意思是要自己管好自己,减少压库、走“套路”。
法院判例也开始出现,将虚假销售数据判为不正当竞争,罚款200万。
更有车企试探“订单式生产”,把库存压缩到20天,减少库存压力。
这些措施,虽然还在摸索阶段,但能看出,行业正试图自我“净化”。
总的来说,这种“市场乱象”背后,折射出行业的深层次问题:利润空间被压缩,利润追求变算法。
“套路”满天飞,普通消费者面对“黑天鹅”事件,也变得越发无奈。
大家都知道,买车不能只看价格,要看背后水很深。
未来,靠监管加大力度,企业自律加强,行业逐步回归理性,或许才是真正走出迷雾的关键。
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最实在的还是得多留个心眼,不要盲目追高价,也别被“优惠”蒙了眼,这才是长远之道。
Copyright © 2025 优责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