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遇见财今说
编辑|遇见财经说

当2025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量数据出炉,一个重磅消息刷屏产业圈:连续霸榜多年的广东,正式让出汽车制造第一大省的宝座,安徽以240.44万辆的成绩登顶,领先广东逾30万辆 。
这波"换座"看似突然,实则是统计规则重塑与产业格局变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。
此次排名洗牌,最直接的导火索是统计口径的调整。2025年起,国家统计局将汽车产量统计从"企业法人所在地"改为"生产地统计",这意味着广东车企在外省布局的产能不再计入本省数据。而另一边,安徽早已敞开大门,吸引比亚迪、蔚来、大众等巨头纷纷落户建立大型生产基地,本土还有奇瑞、江淮等老牌车企坐镇,7大整车厂覆盖全品类,280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"一圈造整车"的产业生态,统计规则的调整恰好让这份积累的实力完全显现。

近年来,安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布局堪称"ALL IN":电池有国轩高科,芯片有长鑫存储,智驾看蔚来,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实现全链自研闭环。
前三季度,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高达121.63万辆,稳居全国第一,同比增幅更是惊人,而广东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下滑67.97%,一增一减间,差距自然拉开 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安徽汽车出口已超越上海跃居全国第一,95万辆的出口量中奇瑞独挑8成,让"安徽造"驰骋全球街头。

作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,广东的根基依然稳固:广州、深圳、佛山的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,广汽埃安、小鹏等企业仍保持强劲竞争力,清远等地正承接湾区汽配产业外溢,打造安全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,目标"十四五"末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 。此次体系下滑,更多是产业外迁与统计规则叠加的短期现象,而非产业实力的衰退。
这场南北车企大省的较量,本质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。从沿海到内陆,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赛道,产业转移的浪潮下,安徽抓住了"承接+创新"的双重机遇,用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和精准的产业布局实现弯道超车;而广东则在经历"产能外溢"的阵痛后,加速向高端制造、核心技术研发转型。
安徽的崛起则印证了中西部制造业的潜力。未来,随着广东补全零部件配套短板、深化新能源技术布局,这场造车大省的较量还将持续升温。而最终受益的,必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提升——毕竟,当每10辆新车就有1辆"安徽造",当广东仍在万亿赛道上加速升级,中国"汽车强国"的根基只会越来越牢。
你觉得安徽的逆袭能持续多久?广东又会如何重振汽车产业优势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!Copyright © 2025 优责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